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适当性原则的落地生根。回溯监管历程,2022 年原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机制,通过产品风险分级、客户风险测评等举措,实现 “合适产品给合适消费者” 的目标。2023 年《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的发布,进一步提出保险公司对销售人员与产品实施分级匹配管理,为适当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办法》在既有监管框架基础上再度加码,明确金融机构必须恪守 “了解产品、了解客户、了解渠道” 原则,严禁主动推介风险等级超出客户承受能力的产品,杜绝欺骗误导消费者购买不适配产品的行为。
究竟何为适当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与客户的需求、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及金融知识经验相契合。《办法》通过构建科学的产品分级与客户评估体系,确保产品、渠道与客户的精准匹配。
针对保险产品销售,《办法》作出细化规范:金融机构需建立保险销售资质分级体系,依据销售人员的保险知识储备、合规记录、销售履历等核心指标进行分级,并与产品分级制度衔接,实行差别授权管理,明确不同资质销售人员可销售的产品类别。在销售环节,金融机构需先全面了解投保人信息,开展需求分析与财务支付能力评估,提出明确匹配意见后,再提供适配的保险产品。对于投资连结型保险等可能导致本金损失的产品,还需额外按照投资型产品要求,完成产品风险评级与投保人风险承受能力双重评估。
《办法》特别强调,若金融机构在保险合同订立前判定投保人与产品不适配,必须建议投保人终止投保流程。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对老年群体给予特殊保护。针对 65 周岁以上客户购买高风险产品的情况,金融机构需履行特别注意义务,具体可包括制定专属销售流程、追加信息核查、强化风险告知、给予充足考虑时间及及时回访等措施。
业内普遍认为,《办法》的实施将从源头规范保险销售行为,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保险机构而言,强化适当性管理有助于提升合规水平、优化服务质量、降低风险纠纷,进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塑造专业诚信的行业形象。对消费者而言,新规能帮助其更清晰识别产品风险,依据自身需求与承受能力选择适配产品,减少不必要支出与潜在损失,让投保过程更透明规范,合法权益得到更坚实保障。
据悉,该《办法》将于 2026 年 2 月 1 日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