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跌破2%

RFPI大中华管理中心

RFPI大中华管理中心

  1. 课程提供商登录
  2. RFPI美国官网
  3.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中心>行业动态>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跌破2%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跌破2%

发布时间 2025-07-31

7 月 25 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依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今年 1 月出台的相关通知,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机制正式触发。同日,中国人寿、平安寿险等多家险企同步公告,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超过新上限的产品将于 8 月 31 日 24 时起停售,行业迎来新一轮产品利率调整。

1.利率下调机制触发 多类型产品利率同步收紧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作为产品设计时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精算假设,直接关系保险定价与保单利益,其下调常被视作保险产品的 “降息”。根据监管规则,当险企在售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较研究值高 25 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新产品利率上限,并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此次利率调整源于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分析,截至二季度末,预定利率参考的三项核心市场利率均显著下降:5 年期以上 LPR 降至 3.5%(环比降 10 个基点),5 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 1.3%(环比降 25 个基点),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降至 1.65%(环比降 16.6 个基点)。叠加国债收益率曲线影响,最终确定最新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较今年 1 月的 2.34%、4 月的 2.13% 连续两季下降。

伴随研究值更新,险企同步收紧产品利率上限。调整后,普通型、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分别降至 2.0%、1.75%,万能型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降至 1.0%。对比调整前,普通型利率上限从 2.5% 下调 50 个基点,分红型从 2.0% 下调 25 个基点,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从 1.5% 下调 50 个基点。超过新上限的存量产品将在 8 月 31 日 24 时起停售。

2.利率下调牵动多方 行业格局加速重塑

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下调,将对消费者、险企及产品市场产生多维度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储蓄型保险的保证收益将小幅下滑,保障型产品保费或随利率下调有所上涨。对险企来说,此举能进一步缓解利差损风险,但短期产品切换可能带来销售压力。从市场格局看,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3.险企多维布局应对 市场理性程度提升

面对利率下行趋势,险企早已积极布局应对。长城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债、存贷款等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预定利率调整是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的必然选择。该公司通过三方面举措推进转型:产品端聚焦 “调结构、控风险、强创新”,加速向浮动型、保障型产品转型,已完成部分主力产品低利率版本备案;系统端优化数智融合平台,实现产品快速迭代;渠道端强化代理人对浮动收益产品的解读能力,提升服务专业性。

事实上,部分险企已先行试水低利率产品,同方全球人寿、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等近期均推出预定利率 1.5% 的分红型产品。从市场反应看,“炒停售” 现象较此前明显降温。龙格分析,这一方面得益于监管严格落实费用 “报行合一”、严控销售误导;另一方面,近年利率多次下调后,消费者更趋理性,聚焦保险长期保障属性;同时险企主推分红险、淡化刚性兑付预期,也有效降低了市场焦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指出,寿险公司应对利率下行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和创新非利率敏感型产品。值得关注的是,从 2024 年度红利实现率来看,多数已披露数据的分红险产品实现率较 2023 年改善,不少在售产品红利实现率超 100%,实际派发红利等于或高于演示水平,这为浮动收益型产品推广奠定了市场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新利率环境下,险企负债端改革将推动投资模式转变,未来行业或进一步加大权益投资比例,强化资产负债匹配能力,以实现长期稳定运营,为客户提供持续回报。